夏日的洋县,草木葳蕤。河滩湿地间,长喙凤冠、红首白羽的朱鹮或低头觅食,或振翅翱翔,红色的羽翼划过天际,成为这片土地最美的风景。
6月24日,高洁在洋县朱鹮人工繁育中心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关于朱鹮生活习性、保护和繁育等的情况。
“到我退休的时候,要是能看到朱鹮重现历史分布地,重新翱翔在东亚的天空,那就太好了!”高洁欣喜地与大家分享。
今年35岁的高洁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程师,主要负责朱鹮饲养繁育及病伤朱鹮的救护。在她的记忆中,一家人的生活早已和朱鹮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朱鹮种群从最初发现的孤鸟七羽到今天不断繁衍壮大,有着高洁一家三代人的倾情守护。
高洁的爷爷生前是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始终坚守在林业保护一线,将人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秦巴山水。
2013年,大学毕业的高洁接过接力棒,通过考试进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为新一代“牧鹮人”。“牧鹮人”这个称呼是对一代代守护救助朱鹮工作者的赞誉。
为寻找朱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曾率队苦苦寻觅3年,辗转十几个省份、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行程5万多公里,终于在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一个“牧”字,倾注了朱鹮保护者专注追随、倾心守护的无数心血。
不少人觉得“牧鹮人”的工作会枯燥乏味,但高洁却乐在其中。跟随前辈的足迹,她翻过山、蹚过河,住过用树枝树叶搭成的窝棚。深秋,高洁搬个板凳坐在树下,仰着头数清归巢的鸟儿;朱鹮繁殖期间,她每两个小时就要给雏鸟喂水喂食,24小时不间断监测。夏季,她穿梭树林间,蛇虫黄蜂常伴,衣服常被荆棘划破,皮肤擦伤更是“家常便饭”……“朱鹮飞到哪里,我们就把‘家’安在哪里。”高洁说。
“我的妈妈是‘牧鹮人’。”在高洁家,护鹮是刻在家人基因里的使命,更是潜移默化的传承。儿子曾把妈妈保护朱鹮的故事做成学习小报,分享给同学,还担负起了“自然小卫士”职责,参与保护汉江等各种环保活动。
每年假期,高洁都会接待一线城市的研学团队,也经常带着儿子和其他学生参与野外调研,学习鸟类知识,走进幼儿园、学校,开展公益课堂。
“一袭嫩白,柔若无骨,在稻田里踯躅是优雅的,起飞的动作是优雅的,掠过一畦畦稻田和一座座小丘飞行在天空是优雅的,重新落在田埂或树枝上的动作也是优雅的……”如今,洋县的孩子们会背诵陈忠实的《拜见朱鹮》,校服上印着朱鹮,课间跳“朱鹮韵律操”,对朱鹮和自然的热爱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心中。
随着朱鹮的数量越来越多,高洁心中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她希望这些在地球上绵延了6000万年的生灵,回到历史分布地。
为此,她仍在四处奔波,不断地学习、研讨、调查。“朱鹮就像我的朋友,我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它的美丽。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我有信心也有决心。”高洁坦言。